Saltar a contenido

硬件行业趋势与个人的选择

对硬件行业的一些观点

供需关系不匹配

我们的教育培养了一种不太正确的思维方式,认为难的东西就更值钱。其实现实中并非如此。一个东西的价格主要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。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涨,供大于求价格就会下跌。

一个职位的工资高低并不取决于该职位的技术难度,而是取决于该职位的市场价值。而市场价值又是由市场需求来决定。

一个人的技能是否值钱和这个技能的难度是没有一丁点关系的,只和市场需求有关系。市面上如果需要 100000 个熟练前端,但是只能培养出 5000 个熟练前端,这些人的薪资当然高了。反之,如果全中国每年只需要 20 个做编译器的软件工程师,但是每年光做编译器的博士研究生都有 30 个毕业的话。那些本科生是一丁点机会都没有的,无论你在大学四年中学了多么难且艰深的理论,连免费实习的机会都没有,别人嫌你浪费电。

作为基础设施的硬件行业,其本身的发展需要依赖于实实在在的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,与业务关联性没有很强,所以其更新换代的速度就没有那么快,也就限制了从业人员需求的增长。所以,即使某些硬件工程的门槛高,也架不住需要的人少呀。

扩张边际效益低、试错成本高、产品开发周期长

对于实体制造业,每扩张一倍,就意味着与之对应的其他各项成本(包括人力成本,机器成本,土地成本等等)至少也要扩张一倍,考虑到效率的因素,扩张的边际成本甚至是在增加的。而且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准备。

芯片器件集成度变高

芯片厂家的生态、参考设计越来越成熟,应用开发的门槛越来越低。

板级硬件现在都只剩抄抄图,看看芯片说明书。芯片说明书甚至帮你把外围电路都说了个七七八八。只需要一个高级的拼装工。

至于为什么需求这么小,前面也提到了,板级硬件技术发展了这么多年,很多东西都集成化,模块化了,没有硬件工程师发挥创造的舞台了,招一个牛逼的和一般的差不了太多。尤其在联发科创造的 turnkey 解决方案推动下,几乎所有的芯片原厂都会提供全套参考设计,也就是可以抄作业,抄好作业甚至还可以请芯片原厂检查一下作业。一旦作业完成之后,硬件工程师的活就剩下日常打杂,失效分析,产线故障处理,配合软件调试软件之类,再也没有设计与创作的空间。一个产品上市如果需要持续的硬件设计改进,说明这个产品的硬件设计一开始就是一坨屎,这种事情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。而对软件而言,无论什么阶段,都可以持续改进,提高创新。说不定,还能引出一点新问题出来,大不了后续来个 OTA 升级修复就得了,可这些工作都需要人去干吧,需要软件去干吧。

职业发展选择

硬件工程师虽然待遇低,但公司与公司之间差距也是很大的。待遇按供应链分,欧美芯片原厂 > 国内芯片厂(包括台湾省)> OEM&ODM 终端厂 > 方案公司。所以,在跳槽的时候,尽量从右往左跳,工资待遇和技术竞争力会越来越好。凡事都有例外,像 OPPO/VIVO 这样的终端厂硬件待遇长期碾压芯片原厂,但我仍然建议一个硬件工程师至少有一段在芯片原厂的工作经历,以夯实技术,丰富经验,拓展视野,这只有原厂才能给你的,终端厂是给不了。然后再居高临下,傲视天下的姿态下嫁到有钱的终端厂,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。

基于以上各家的观点,我们能够得出来的结论是:如果还没入行,快逃,逃往嵌入式软件或纯软件领域;如果已经入行,往上游走,往原厂走,往硬件领域最核心的地方谋发展。

参考与致谢